老實說啊,我第一次在菜市場看到土人參,還以為是哪個阿婆把雜草拔來賣。整把青綠的葉子,根部沾著泥巴,長得實在有點…嗯,樸素。要不是隔壁攤的陳阿姨大力推薦,說這”顧胃又顧氣管”,我大概永遠不會知道這貌不揚的傢伙,竟然藏著「平民人參」的封號!後來自己研究、種植,甚至在廚房搞到灰頭土臉後,才真正對它改觀。今天就以過來人的經驗,跟各位聊聊這個被低估的寶貝。
目錄
別被名字騙了!土人參到底是何方神聖?
很多人聽到”土人參”這名字,腦中立刻浮現貴森森的高麗參畫面。拜託,這根本是兩回事!土人參本名叫櫨蘭,是馬齒莧科的植物(對,跟太陽花那種馬齒莧是親戚),跟五加科的正牌人參八竿子打不著。它原產在熱帶美洲,但在台灣落地生根超多年,田邊、荒地甚至你家花盆都可能冒出來,適應力強到讓人佩服。叫它”土人參”,純粹是因為根部切片曬乾後,看起來有點像參,加上民間認為它補益效果不錯,才得了這個響亮的名號。坦白說,我覺得這名字有點”膨風”,但也確實讓更多人注意到它。
重點在這裡: 土人參整株都能利用!嫩葉當野菜炒,口感滑嫩帶點酸;肥厚的白色主根是精華所在,可以燉湯、涼拌;連那不起眼的小花都能煮茶。完全是零廢棄的模範生。

從零開始!我的土人參種植血淚史
當初聽信”隨便種都活”的傳言,結果第一年就踢到鐵板。跟大家分享土人參種植的關鍵,這可是用枯死的苗換來的教訓:
環境: 它喜歡溫暖陽光,但台灣夏天毒辣的午後陽光絕對是殺手!種在半日照或有遮蔭的地方最理想。至於土壤?真的不挑,貧瘠的土地也能長,當然排水好一點它更開心。我試過用廢棄的保麗龍箱種,照樣長得很好。
繁殖: 用種子或扦插都行。土人參種植最簡單就是扦插。剪下約10-15公分的健壯枝條(別挑太嫩的),插進土裡保持濕潤,通常一週就能生根。種子繁殖也行,但發芽時間比較飄忽,我常忘記自己撒過種。
照顧: 它其實頗耐旱,水太多反而爛根(我的第一批苗就是澆水太勤快泡爛的…)。薄肥就好,我都用稀釋的洗米水或自製果皮酵素。蟲害?很少遇到,偶爾有蚜蟲,用水沖掉就好,算非常好顧的懶人植物。
採收: 葉子隨時可以摘嫩葉吃。至於根部(也就是我們最重視的”參”的部分),想收穫肥美的塊根,土人參何時採收? 關鍵是耐心!至少等它生長滿8個月到1年,莖基部變得粗壯,像小蘿蔔那樣,才是最佳時機。太早挖,根部細瘦,白白浪費時間。我通常會選在秋冬季植株生長稍緩時採收,這時根部累積的養分最飽滿。
階段 | 重點事項 | 常見錯誤 |
---|---|---|
育苗期 | 保持土壤微濕、避免強光直射 | 澆水過多悶死、陽光太烈曬傷 |
生長期 | 可適度摘心促進分枝、偶施薄肥 | 過度施肥導致葉茂根不壯 |
收穫期 | 觀察莖基部是否膨大 (約8個月以上) | 太早採收根部細小無肉 |
藏在根葉裡的營養寶庫!
為什麼我會稱它為平民補藥?翻開土人參營養分析就知道:
► 根部:
- 多醣體:這可是好東西!研究指出它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(當然,研究多屬初步,效果不能跟藥物比)。
- 皂苷(Saponins):雖然種類和量跟人參不同,但確實存在,這也是它被稱為”土人參”的科學依據之一,可能與其滋補特性有關。
- 礦物質:鉀、鈣、鎂含量都不錯,尤其鉀對維持電解質平衡很重要。
- 膳食纖維:根部吃起來口感微黏稠,一部分就來自水溶性膳食纖維,對腸道友善。

► 葉子: 這部分常被忽略,超可惜!
- 維生素A、C:含量豐富!特別是深綠色的嫩葉,是天然的抗氧化來源。
- β-胡蘿蔔素: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,顧眼睛。
- 鐵質:以植物性來源來說,含量算不錯,雖然吸收率不如動物性鐵質,但搭配維生素C一起吃有幫助。
- 鈣質:也是綠葉蔬菜的優勢。
部位 | 關鍵營養素 | 主要好處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
根部 (鮮) | 多醣體、少量皂苷、鉀、膳食纖維 | 滋補調理、幫助消化 | 口感類似牛蒡但更細嫩 |
嫩葉 (鮮) | 維生素A、C、β-胡蘿蔔素、鐵、鈣 | 抗氧化、護眼、補鐵補鈣 | 口感滑嫩微酸,熱量低 |
根部 (乾) | 營養濃縮,尤其多醣體比例增加 | 常用於煮茶或燉湯 | 需徹底曬乾或低溫烘乾保存 |
老祖宗的智慧!深入聊聊土人參的功效
民間流傳的土人參的功效很多,有些有現代研究初步支持,有些則是經驗傳承。我們理性看待,既不神化,也不低估:
► 較有共識的益處:
- 補中益氣:這是中醫對它最普遍的描述。感覺疲倦乏力、講話有氣無力時,用它燉湯煮茶,確實能讓人感覺精神好一些。我個人覺得它溫和,不像高麗參那麼”夯”(台語:燥熱),比較不容易上火。
- 潤肺止咳:根部煮水或加點蜂蜜,對緩解乾咳、喉嚨乾癢蠻有用。我換季容易喉嚨卡卡,試過覺得比單純喝白開水舒服多了。
- 助消化、健脾胃:葉子含黏液質,對腸胃道黏膜有輕微保護作用;根部則含有助促進消化的成分。有些人吃它後覺得胃口變好、消化順暢,這點我觀察過家裡長輩,是有點效果。
- 補充營養:如前所述,它的葉子是很營養的深綠色蔬菜,根部也含礦物質和多醣體,是天然食物的營養來源。

► 其他被提及的功效(需理性看待):
- 泌乳(哺乳媽媽食用):民間有此說法,但科學證據不足,當作補充營養就好。
- 降血糖、調血脂:有初步的動物實驗或試管研究探討其可能性,但距離人體應用和確認療效還非常遙遠。
- 抗氧化、抗發炎:許多植物都具此特性,土人參的多醣體和維生素也具備抗氧化能力,這是食物普遍的優點。
重要提醒: 談到土人參的功效,必須強調它是食品,不是藥品!它溫和,適合日常保養,但不能取代正規醫療。若有明確疾病,請務必看醫生。另外,土人參的功效雖多,但效果溫和且因人而異,別期待它像仙丹妙藥。
花式吃法大公開!土人參這樣吃最對味
講到土人參吃法,這可是我最得意的部分!自從開始種它,廚房實驗就沒停過。發現它變化超級多,一點都不會膩:
❶ 嫩葉篇:
- 清炒:最簡單也最能吃出原味。蒜末爆香,下嫩葉快炒,加點鹽或米酒就非常鮮美。口感類似川七,滑滑嫩嫩的。
- 煮湯:羹湯或蛋花湯快好時,撒一把洗淨的嫩葉進去,增色又增營養。夏天沒胃口,煮個土人參嫩葉豆腐湯,清爽又開胃。
- 涼拌:葉子稍微汆燙(10-15秒就好,保持翠綠),過冷水擰乾,加點蒜末、醬油、香油、醋、一點點糖拌勻,超適合夏天!
- 煎蛋/烘蛋:切碎的嫩葉拌入蛋液,煎成蛋餅或烘蛋,小朋友接受度很高(我姪子本來挑食,這樣做他願意吃)。
❷ 根部篇 (新鮮):
- 燉湯:這是我認為最能發揮根部精華的吃法! 排骨湯、雞湯、素食的菇菇湯都適合。把新鮮土人參根洗刷乾淨(皮不用削,營養在皮附近),切塊或切片丟進去一起燉煮。湯頭會帶點微甘,類似牛蒡但更清淡。燉久一點根部會變得鬆軟好吃。
- 炒肉絲:根部切薄片或細絲,口感脆脆的。可以跟肉絲、木耳、胡蘿蔔絲一起炒,類似炒山藥的感覺,但多了點人參的風味。
- 涼拌:根部切薄片汆燙至喜歡的軟度(我喜歡保留點脆度),撈起冰鎮。用醬油、醋、糖、香油、一點點辣椒和蒜末拌一拌,冰冰涼涼很開胃。
- 蒸飯/粥:煮飯或熬粥時,加幾片洗淨的土人參根一起煮,米飯會帶點淡淡香氣。
❸ 根部篇 (乾燥):
- 煮茶/泡茶:土人參吃法中最養生的一種。將曬乾或烘乾的土人參根切片(約3-5克),加水500-800cc煮沸後轉小火續煮15-20分鐘即可。味道清淡甘醇,很適合當日常保健飲品。冷熱皆宜。
- 燉補湯:類似新鮮根的用法,但乾燥的風味更濃郁些。記得洗淨後再下鍋。
❹ 小花篇: 別丟掉!洗淨後可以點綴沙拉、或少量加入茶中一起煮,顏色漂亮。
懶人必收!簡易土人參食譜三連發
分享幾款我家餐桌上最常出現、零失敗的土人參食譜,保證簡單:
▶ 十分鐘上桌:蒜香土人參嫩葉 材料: 土人參嫩葉一大把、蒜末2-3瓣、鹽少許、食用油適量。
做法: 鍋熱油,爆香蒜末至金黃(別焦了!),丟入洗淨甩乾水的嫩葉,大火快炒約1分鐘,葉子軟化變深綠即加鹽拌勻,起鍋!
營養師叮嚀: 快炒保留最多維生素C!油脂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。
▶ 溫潤滋養:土人參根排骨湯 材料: 新鮮土人參根3-4條(洗刷乾淨切塊)、小排骨300克、薑片2-3片、紅棗5-6顆(去核)、枸杞一小撮、水適量、鹽少許。
做法: 排骨先汆燙去血水洗淨。所有材料(鹽除外)放入鍋中,加水淹過材料。大火煮滾撇沫,轉小火慢燉1-1.5小時。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。湯頭甘甜溫潤。
營養師叮嚀: 燉煮釋放根部多醣體與礦物質,排骨提供蛋白質,是溫和的滋補湯品。這道湯最能體會土人參的功效在日常飲食中的實踐。
▶ 夏日透心涼:蜂蜜土人參根茶 材料: 乾燥土人參根片5克、水600cc、蜂蜜1-2小匙(隨喜)。
做法: 土人參根片洗一下,加水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分鐘。濾掉根片(可以回沖一次),待茶溫降至約60度C以下(避免破壞蜂蜜營養),加入蜂蜜拌勻即可飲用。冰鎮後風味更佳!
營養師叮嚀: 蜂蜜提供能量並增添風味,但糖尿病患者或需控制糖分者,建議不加蜂蜜直接飲用原味茶。這是最簡單的土人參吃法之一。
土人參保存秘訣!新鮮、乾燥大不同
辛辛苦苦種或買來的土人參,保存不當就浪費了:
► 新鮮嫩葉:
- 關鍵在保水又怕悶壞!
- 方法一:用微微濕潤的廚房紙巾包裹根部(如果連莖採收),裝進保鮮袋,袋口不要全封死,放冰箱蔬菜室。約可保存3-5天。
- 方法二:像插花一樣,將根部浸一點點水,整把套上鬆的保鮮袋放冰箱,能延長幾天壽命。
► 新鮮根部:
- 關鍵在保持乾燥!
- 洗刷乾淨泥土,徹底晾乾或用紙巾擦乾 (濕氣是發霉元兇)。
- 用紙巾包裹或放進鋪有紙巾的保鮮盒,置於冰箱蔬果室。可存放1-2週。
- 不建議冷凍!解凍後口感會變得軟爛不好吃。
► 乾燥根部:
- 這是長期保存的最佳方式!
- 將根徹底洗刷乾淨,切片(厚度約0.3-0.5公分較好乾燥)。
- 日曬法:天氣好時,鋪放在竹篩上曬,記得勤翻面,連續曬3-5天至完全乾硬脆(掰開不會軟或有濕氣)。
- 低溫烘乾法:用食物乾燥機或烤箱最低溫(
- 乾燥完成後,放入密封罐,置於陰涼乾燥處或冰箱冷藏,可保存半年至一年以上。每次取用記得用乾燥的器具!
想要了解更多人參的功效:人參的5大功效與禁忌:正確吃法、禁忌人群、美容效果及潛在副作用完整指南
專家問答!破解土人參迷思
最後,整理幾個我被問到翻掉的問題,一次說清楚:
土人參何時採收?
如同前面在土人參種植段落提到的,根部採收絕對不能心急!至少要耐心等它長滿8個月到1年。怎麼判斷?看植株底部靠近土面的主莖,如果明顯變得粗壯、膨大,甚至有點裂開,根部通常就長得夠肥美了。葉子隨時可採嫩葉吃,不影響根部生長。秋冬採收的根部養分累積最足。
人參可以每天喝嗎?
這裡要分清楚問的是哪種”參”!如果是昂貴的高麗參、紅參,性質較溫熱,體質燥熱、高血壓、或正在感冒發炎的人不適合天天吃,容易上火。至於我們討論的土人參(櫨蘭),性質非常溫和許多,較接近平補,只要食用量適中(例如每天喝1-2杯土人參茶,或一週吃個幾次葉子或湯),多數健康的人是可以天天作為日常食療的。當然,任何食物過量都不好,若長期大量食用後身體有任何不適(雖然少見),就該暫停並諮詢醫師。
喝人參茶會睡不著嗎?
這也是高麗參等滋補力強的參類比較常見的狀況(因其可能提升代謝或興奮作用)。但土人參的功效相對溫和,目前極少有報告指出喝土人參茶會導致失眠。它的作用主要在於溫和的補氣,而非強烈提神。我個人晚上喝土人參茶也沒問題。不過,如果你體質特別敏感,或把茶煮得非常濃,又或者你喝的是含咖啡因的混合茶包,那當然另當別論。擔心的人,建議晚上喝淡一點或提早喝。

真心話時間:土人參值得嗎?
最後,說點個人想法。土人參絕對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超級食物,把它想成仙丹妙藥肯定會失望。它的功效溫和漸進,需要時間體會。但它的優勢在於:
✔️ 獲取容易: 自己種超簡單(實踐土人參種植門檻低),市場也買得到。
✔️ 價格親民: 跟昂貴的藥材比,簡直是白菜價。
✔️ 吃法多元: 從葉到根都能入菜,土人參食譜變化多,容易融入日常。
✔️ 安全性高: 作為傳統食用野菜,安全性相對高,副作用極少。
✔️ 營養加分: 嫩葉是優秀的深綠色蔬菜,根部則提供獨特的植物性營養成分。
對我來說,它最棒的地方是讓”養生”這件事變得很日常、很簡單。餐桌上多一盤清炒土人參葉,湯鍋裡加幾塊土人參根,保溫杯裡泡著土人參茶…不知不覺中,那些累積的土人參營養和土人參的功效就發揮作用了。
當然,它不是沒有缺點。根部處理起來有點麻煩(刷泥巴刷到懷疑人生),新鮮的也不耐放。葉子如果採太老,纖維粗口感就差了。
總之,我真心推薦大家試試看這個台灣本土常見的寶貝。無論是買一把市場的阿婆菜,或是試著在陽台實踐土人參種植,體驗從泥土到餐桌的樂趣,感受一下這”土土”的人參魅力吧!它或許不華麗,但絕對是踏實可靠的營養夥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