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知道豌豆營養有哪些驚人功效嗎?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?本文完整解析豌豆營養價值與健康功效,分享簡單美味的豌豆料理食譜,並教你如何在家輕鬆種植豌豆。從荷蘭豆與豌豆的差異比較,到挑選保存技巧,一次掌握所有關於豌豆的實用知識!
目录
豌豆營養:微小的綠色能量庫
優質植物性蛋白的代表
身為營養師,我常強調植物蛋白的重要性,而豌豆營養的核心亮點之一便是其豐富的蛋白質。每100克新鮮豌豆約含5-6克蛋白質,乾燥豌豆更可高達22-25克。這些蛋白質含有多種必需胺基酸,尤其是離胺酸(Lysine),雖然甲硫胺酸(Methionine)含量稍低,但搭配穀類食物(如米飯)食用,即可達到完美的胺基酸互補。這使得豌豆成為素食者或想減少肉類攝取者極佳的蛋白質來源。深入探究豌豆營養組成,其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也相當不錯。
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寶藏
豌豆蘊含多種關鍵維生素與礦物質,對維持生理機能至關重要:
維生素K:對血液凝固和骨骼健康不可或缺。一份豌豆幾乎能提供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一半。
維生素C:強效抗氧化劑,有助於膠原蛋白合成、提升鐵質吸收及增強免疫力。新鮮豌豆是良好的來源。
葉酸(維生素B9):尤其對孕婦至關重要,參與細胞分裂和DNA合成。乾豌豆含量更為突出。
錳(Manganese):參與骨骼形成、代謝調節與抗氧化防禦。
鐵(Iron):雖然是植物性非血基質鐵,吸收率不如動物性來源,但搭配維生素C(例如在沙拉中添加檸檬汁或彩椒)可顯著提升吸收率。
鉀(Potassium): 有助於調節血壓、平衡體內電解質。
鎂(Magnesium)與鋅(Zinc):參與體內數百種酵素反應,支持神經肌肉功能與免疫功能。
膳食纖維的優質供給者
豐富的膳食纖維是豌豆營養不可忽視的優勢。豌豆同時含有可溶性纖維(如β-葡聚醣)和不可溶性纖維:
可溶性纖維:在腸道形成凝膠狀物質,有助於延緩胃排空、穩定餐後血糖、降低血清膽固醇(尤其是LDL-“壞”膽固醇)。
不可溶性纖維:增加糞便體積,促進腸道蠕動,預防便秘,維持腸道健康環境。 許多研究指出,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及某些腸道癌症的風險。完整理解豌豆營養價值,必須重視其纖維帶來的長遠健康效益。
營養素 | 新鮮豌豆 | 乾豌豆 (煮熟) | 每日參考值百分比 (DV%) (以乾豌豆計) |
---|---|---|---|
熱量 (kcal) | 81 | 118 | 6% |
蛋白質 (g) | 5.4 | 8.3 | 17% |
膳食纖維 (g) | 5.7 | 8.3 | 33% |
維生素K (μg) | 24.8 | 15.9 | 20% |
維生素C (mg) | 40.0 | 1.8 | 2% |
葉酸 (μg DFE) | 65 | 65 | 16% |
錳 (mg) | 0.41 | 0.49 | 21% |
鐵 (mg) | 1.5 | 2.5 | 14% |
每日參考值百分比 (DV%) 基於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之成人計算。資料來源:USDA FoodData Central (數值為平均值,可能因品種、產地、烹調方式略有差異) |
豌豆功效:綠色小圓珠的健康實力
血糖管理的天然助手
在我的臨床經驗中,豌豆對於需要控制血糖的族群相當有益。這主要歸功於其優異的豌豆功效組合:
- 低升糖指數 (GI): 豌豆的升糖指數低,代表其碳水化合物被分解吸收的速度較慢,不會造成血糖急遽飆升。
- 高纖維含量:如前所述,可溶性纖維能延緩胃排空和葡萄糖吸收速率。
- 蛋白質含量: 蛋白質也有助於減緩消化速度,穩定血糖釋放。 研究顯示,將豌豆等高纖維、高蛋白豆類納入飲食,有助於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(HbA1c)和胰島素敏感性。這是豌豆功效在代謝健康上的一大亮點。
心臟健康的守護者
維護心血管健康是預防醫學的重點,而豌豆在這方面展現多重豌豆功效:
- 降低膽固醇:可溶性纖維能與腸道中的膽酸結合,促使其排出體外,肝臟因此需要動用更多血液中的膽固醇來製造新的膽酸,從而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(LDL)膽固醇水平。
- 富含鉀:鉀有助於對抗鈉的升壓作用,放鬆血管壁,幫助調節血壓。
- 抗氧化成分:豌豆含有類黃酮(如兒茶素)、類胡蘿蔔素(如葉黃素、玉米黃質)和維生素C,這些抗氧化劑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(LDL)膽固醇的氧化損傷,而氧化的LDL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關鍵步驟。
- 葉酸:有助於降低血液中同半胱胺酸(Homocysteine)濃度,高同半胱胺酸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子。 重視豌豆功效,將其納入日常飲食,是促進心臟長期健康的明智策略。
體重管理的優質夥伴
對於尋求健康體重管理的個案,我常推薦增加豌豆等豆類的攝取,其豌豆功效在於:
- 高飽足感: 豐富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能顯著增加飽腹感,延緩飢餓感產生,有助於減少下一餐或零食的總熱量攝取。
- 熱量密度相對較低: 相較於同等體積的精製澱粉或高脂食物,豌豆提供更多營養素但熱量較為適中。
- 穩定血糖:避免血糖劇烈波動導致的飢餓感和對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。 將豌豆加入沙拉、湯品、燉飯或作為配菜,能有效提升餐點的營養密度和飽足感,是控制熱量攝取又不失營養的好方法。這項豌豆功效在實際應用中效果顯著。
消化健康與腸道菌相平衡
豌豆中的膳食纖維是腸道益生菌的重要養分來源(益生元)。不可溶性纖維增加糞便體積,促進規律排便;可溶性纖維則被腸道有益菌發酵利用,產生短鏈脂肪酸(如丁酸鹽)。這些短鏈脂肪酸能: 滋養腸道細胞,維護腸道黏膜屏障完整性。 降低腸道發炎反應。 幫助調節腸道酸鹼值,抑制有害菌生長。 甚至可能透過腸腦軸影響健康。 因此,攝取豌豆有助於營造健康的腸道微生態,這不僅關乎消化順暢,更與全身免疫力、慢性發炎控制甚至情緒調節有關。此豌豆功效是整體健康的重要基石。
豌豆料理:廚房裡的百變綠色精靈

經典家常風味
豌豆料理可以非常簡單卻美味:
- 清炒豌豆仁:這是最能品嘗豌豆清甜的方式。熱鍋加少許油(如橄欖油),爆香蒜末,倒入新鮮或解凍的豌豆仁快速拌炒,加少許鹽和水(或高湯)略燜煮至喜歡的熟度即可。起鍋前可淋點香油。關鍵在於保持豌豆鮮綠的色澤和爽脆(或軟糯)的口感。
- 豌豆炒蝦仁/干貝/雞丁:增加優質蛋白質來源,營養更均衡。先將海鮮或雞肉炒至變色盛起,再炒豌豆,最後混合拌炒調味即可。勾薄芡可讓味道更融合。
- 豌豆玉米炒蛋/炒飯:豌豆和玉米粒的清甜與蛋香、米飯是絕配。加入其他蔬菜丁如紅蘿蔔、洋蔥,就是色彩繽紛又營養的一餐。這是運用豌豆料理提升家常菜營養價值的便捷方式。
溫暖湯品與綿密泥醬
豌豆在湯品和泥醬中展現溫潤風味:
經典豌豆濃湯 (Pea Soup):多用乾燥裂豌豆(Split Peas)製作。將裂豌豆洗淨,與蔬菜高湯、炒香的洋蔥、芹菜、胡蘿蔔丁一同燉煮至軟爛。可用手持攪拌棒或調理機打成細滑濃湯,最後用鹽、胡椒調味。傳統上常加入少許火腿丁增添風味(素食可省略)。寒冷天氣來一碗,暖胃又營養。
鮮豌豆薄荷濃湯:更清爽的選擇。用新鮮或冷凍豌豆與洋蔥、蔬菜高湯煮軟後打碎,加入新鮮薄荷葉一起攪打,過濾後用鹽、胡椒調味,可淋上少許酸奶或橄欖油點綴。薄荷的清新完美襯托豌豆的清甜。
豌豆泥/豆泥抹醬: 煮熟的新鮮或冷凍豌豆壓成泥狀(可保留些許顆粒增加口感),拌入少許橄欖油、鹽、胡椒、蒜末或新鮮香草(如薄荷、巴西里)。可作為麵包抹醬、搭配烤肉或魚排的配菜,或是嬰幼兒副食品(不加調味料)。這種豌豆料理方式提供了多樣的質地體驗。
沙拉、點心與創意應用
豌豆料理的創意無限:
- 活力豌豆沙拉:煮熟放涼的豌豆仁,搭配切丁的水煮蛋、小黃瓜、洋蔥、培根碎(或煙燻豆腐丁)、新鮮香草(如蒔蘿、薄荷)。淋上清爽的檸檬油醋醬或優格醬汁。是營養滿分的開胃菜或輕食主餐。
- 豌豆櫛瓜麵 (Zoodles with Peas):將櫛瓜削成麵條狀(可用削皮刀或螺旋器),快速清炒或焯水後瀝乾。拌入用蒜末、橄欖油清炒過的豌豆仁、櫻桃番茄,撒上帕瑪森起司絲和黑胡椒。低碳水且高纖維。
- 豌豆天婦羅/酥炸豌豆: 新鮮飽滿的豌豆連莢洗淨擦乾,裹上薄薄的天婦羅麵糊(或用鹽、胡椒、橄欖油拌勻後沾少許麵粉或麵包粉),快速炸至金黃酥脆。蘸椒鹽或檸檬汁享用,是獨特的下酒小點或開胃菜。
- 豌豆豆漿/豌豆蛋白飲:將煮熟瀝乾的豌豆與飲用水(比例約1:2或依喜好調整)用高速調理機打勻,可加入少許堅果醬、香草精或水果增加風味。過濾後即成高蛋白的植物奶飲品,不過濾則保留了纖維。探索豌豆料理的邊界,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豌豆種植:從土壤到餐桌的綠色旅程

適宜環境與品種選擇
想要體驗豌豆種植的樂趣,需了解其基本需求:
- 氣候:豌豆偏好涼爽的生長季節。台灣最適合在秋冬季(約10月至隔年2月)播種,此時氣溫較低(生長適溫約13-18°C),有利生長開花結莢。春季播種需注意氣溫升高後植株容易早衰,病蟲害也較多。夏季高溫多濕不適合。
- 日照: 需要充足的陽光,至少每天6小時。
- 土壤: 喜歡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。土壤pH值以微酸性至中性(6.0-7.5)為佳。建議在種植前幾周施入充分腐熟的堆肥或有機質肥料改良土壤。
品種選擇:台灣常見品種主要分兩大類:
- 硬莢種 (Shelling Peas): 主要食用成熟的豆仁(青豌豆),豆莢纖維多且硬不可食。如台中11號(早生、豐產、豆粒飽滿鮮綠)。
- 軟莢種 (Snap Peas / Snow Peas):即常說的「甜豌豆」或「甜豆」。豆莢纖維少、肉厚脆嫩,可在豆莢尚扁、豆仁未膨大時連莢採收食用(食莢菜豌豆)。如台中13號(甜豆)、台中14號(甜豌豆)。選擇合適品種是成功豌豆種植的第一步。
播種與田間管理
實踐豌豆種植的關鍵步驟:
播種:
- 種子處理:豌豆種子皮較厚硬,播種前可先浸水4-6小時(不超過8小時),幫助發芽。
- 播種方式: 採穴播或條播。穴播每穴放2-3粒種子,穴距約20-30公分;條播則每隔5公分播一粒種子,行距約60-70公分。種子覆土深度約2-3公分。
- 支架搭建:大部分豌豆品種為蔓性,需要支架攀爬以利通風採光、減少病害並方便採收。可在播種後不久,當幼苗長到約10-15公分高時,搭建竹竿、繩網或專用爬藤網架。矮性品種則不需要。
- 水分管理: 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積水。開花結莢期需水量較大,應充足供水,尤其乾旱時。採用滴灌或於根部澆水最佳,避免葉片長時間潮濕易引發病害。
- 施肥:豌豆根部有根瘤菌共生,能固定空氣中的氮氣供自身利用。因此施肥重點應放在磷鉀肥和有機質(如腐熟堆肥),幫助根系發展和開花結莢。避免過量氮肥,否則會徒長葉片不開花。可在播種前基肥施用有機肥或緩效性肥料,開花結莢初期可酌量補充磷鉀肥(如海藻精、草木灰水溶液)。細心的豌豆種植管理是豐收的保障。
病蟲害防治與採收
成功豌豆種植需注意後期管理:
常見病蟲害:
病害:白粉病(葉面出現白色粉狀物)、根腐病(根部褐化腐爛)、疫病(葉片水浸狀斑點)。預防重於治療:選擇抗病品種、輪作、保持通風、避免潮濕、清除病株殘體。藥劑防治需選用核准之有機或安全藥劑(如窄域油、葵無露),並遵守安全採收期。
蟲害:蚜蟲(集中在嫩芽吸食汁液)、潛蠅(葉片出現白色彎曲隧道)、豆莢螟(幼蟲鑽入豆莢啃食豆仁)。可加強巡視、懸掛黃色黏板誘殺成蟲、利用蘇力菌防治鱗翅目幼蟲、噴灑苦楝油或稀釋肥皂水驅蟲。保護天敵(如瓢蟲、草蛉)也很重要。
採收時機:
- 硬莢種(採豆仁):當豆莢膨大飽滿,豆仁大小適中、顏色鮮綠時採收。過老則豆仁變黃變硬,甜度降低。需剝莢取仁。
- 軟莢種(甜豌豆/甜豆):食用嫩莢者,在豆莢已長成但尚未鼓粒(豆仁未明顯膨大)、豆莢扁平時採收,此時莢肉最脆嫩。過老則豆莢纖維增多變粗。採收後應儘速冷藏保鮮。掌握適時採收是享受豌豆種植成果的最佳時刻。
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:釐清餐桌上的豆類家族

植物學分類的親緣關係
常有人問我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?
答案是:它們是親戚,但並非完全相同的品種。從植物分類學來看: 豌豆(通常指食用豆仁的「青豌」或「青豆」)、甜豆(Snap Pea)、荷蘭豆(Snow Pea)都屬於 豌豆屬(Pisum) 下的 豌豆種(Pisum sativum)。 也就是說,它們是同一物種(Species)下的不同變種(Varieties)或栽培品種(Cultivars),擁有共同的祖先。 因此,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的問題,在生物學上可以說「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類型」,就像高麗菜和花椰菜都是甘藍(Brassica oleracea)的不同變種一樣。
食用部位與風味口感差異
雖然同種,但馴化選育的重點不同,造成主要食用部位和口感風味顯著差異:
豌豆 (Peas, Garden Peas, English Peas): 通常指 硬莢種。主要食用的是 成熟但未乾燥的綠色圓形豆仁(青豌豆)。豆莢通常厚實、纖維粗硬、內側有革質層,不適合食用。豆仁口感粉糯或帶點脆度,味道甜美。
甜豆 (Snap Peas): 屬於 軟莢種。豆莢壁厚、脆嫩多汁、纖維少,即使豆仁膨大了豆莢仍然可食。特色是整根豆莢飽滿,可以連莢帶豆一起生吃或烹調。口感非常爽脆清甜。
荷蘭豆 (Snow Peas): 也屬於 軟莢種,在台灣常被稱為「甜豌豆」,但更精確的名稱是「雪豌豆」。最大特色是豆莢非常 扁平、薄如紙片(即使豆仁開始發育也很不明顯),纖維極少,主要食用部位是 嫩莢。常在豆莢內的豆仁尚未發育或僅有小突起時採收。口感極其脆嫩,豆莢味道清淡微甜。 因此,當問及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時,關鍵在於明確所指「豌豆」是食用豆仁的硬莢種,還是泛指。市面上常把所有的軟莢種豌豆都叫甜豌豆或荷蘭豆,造成混淆。了解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的區別,有助於精準購買和烹調。
營養成分與烹調應用的異同
探討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,營養與料理應用也是重點:
營養方面:
豆仁(青豌豆): 富含澱粉、蛋白質和膳食纖維(尤其是可溶性纖維),維生素A、C、K、B群(特別是葉酸),礦物質鐵、錳、鉀含量較高。熱量相對較高。
甜豆莢(Snap Pea Pods):水分含量高,熱量較低。膳食纖維豐富(包含可溶與不可溶)。維生素C、K含量高。鉀含量亦不錯。連著豆仁一起吃,蛋白質含量也會增加。
荷蘭豆莢(Snow Pea Pods):水分最多,熱量最低。富含維生素C(生吃時尤其高)、維生素K、維生素A(β-胡蘿蔔素)。膳食纖維、蛋白質含量不如豆仁或甜豆莢高,但仍是優質來源。鉀含量佳。
烹調應用:
青豌豆仁:適合需要加熱烹調的料理,如:炒飯、燉飯、濃湯、燉肉、沙拉(煮熟後冷卻)。烹煮時間較長。
甜豆: 豆莢厚脆,可生食作為沙拉或點心。快炒(如蝦仁炒甜豆)、汆燙、加入炒麵炒飯、或簡單清炒都能保留其爽脆口感。烹調時間短。
荷蘭豆:豆莢極薄脆嫩,非常適合 極短時間快炒(如炒牛肉時最後下鍋翻幾下)或生食(沙拉)。長時間加熱會失去其特有的脆嫩口感。常見於中式快炒、泰式沙拉(涼拌)、越南春捲。 理解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的營養與烹調差異,能更有效地運用它們各自的優勢。
市場選購與名稱辨認要訣
避免混淆,選購時請注意:
標示: 盡量看清楚包裝標示的正式名稱(雖然台灣市場常混用名稱)。
外觀:
豆仁用硬莢豌豆: 通常市售已剝好成冷凍豌豆仁或罐頭豌豆仁。若買帶莢的,豆莢鼓起飽滿,顏色深綠,莢面可能有些粗糙。
甜豆 (Snap Peas): 豆莢呈圓筒狀、飽滿厚實,能看到裡面豆仁的形狀。顏色鮮綠。整根可食。
荷蘭豆/雪豌豆 (Snow Peas): 豆莢非常 扁平,薄到幾乎透光,看不到或僅微微看到裡面豆仁的輪廓(豆仁很小或未發育)。顏色淺綠色至黃綠色。 下次在市場選購時,回想荷蘭豆和豌豆一樣嗎的解說,就能精準挑選需要的種類。
Q&A:解答您對豌豆的疑惑
1. 吃豌豆有什麼好處?
吃豌豆帶來多重健康益處(即豌豆功效):穩定血糖(低GI、高纖高蛋白)、維護心臟健康(降膽固醇、富含鉀與抗氧化物質)、幫助體重管理(高飽足感、營養密度高)、促進腸道健康(豐富膳食纖維作為益生元)、提供優質植物蛋白與必需維生素礦物質(如維生素K、C、葉酸、錳、鐵)。作為營養師,我認為將豌豆融入均衡飲食是提升整體營養攝取的聰明選擇。
2. 什麼是食莢菜豌豆?
「食莢菜豌豆」泛指豆莢柔軟可食用的豌豆品種,主要包含兩大類: 甜豆 (Snap Peas): 豆莢飽滿厚脆,即使豆仁膨大後豆莢仍可食用。 荷蘭豆 / 雪豌豆 (Snow Peas): 豆莢極薄扁平,主要食用尚未鼓粒的嫩莢。 這兩種類型都屬於軟莢種豌豆,與專門採收豆仁(需剝莢)的硬莢種豌豆不同。在市場上,它們常被統稱為「甜豌豆」或「荷蘭豆」,但在植物學和口感上仍有差異。無論是家庭豌豆種植或市場選購,了解食莢菜豌豆的種類都很實用。
3. 吃豌豆會過敏嗎?
雖然相對少見,但豌豆確實是潛在的過敏原。如同其他豆類(如花生、大豆),某些人可能對豌豆中的某些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。症狀可能包括口腔過敏綜合症(嘴唇、舌頭、喉嚨發癢腫脹)、皮膚蕁麻疹、腸胃不適(腹痛、嘔吐、腹瀉),嚴重時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。對花生或其他豆類(如扁豆、鷹嘴豆)過敏者,對豌豆過敏的風險可能較高。如果食用豌豆後出現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止食用並諮詢醫師進行過敏測試。在設計豌豆料理給易敏族群時需格外謹慎。
4. 什麼是麻豌豆?
麻豌豆是一種特定類型或品種的豌豆,具有以下特點: 主要用途: 傳統上主要作為 綠肥作物 或 飼料 種植,而非直接供人食用其豆仁或嫩莢。 特性: 通常生長勢強健、耐瘠薄、耐寒性較好、能快速覆蓋地面抑制雜草。根部共生根瘤菌能有效固定空氣中的氮氣,翻耕入土後可增加土壤肥力與有機質。 豆仁: 麻豌豆的豆仁通常較小、顏色可能較深(帶褐色斑點)或質地較粗硬,口感風味不如專門選育的糧用豌豆(青豌)或食莢豌豆(甜豆、荷蘭豆)佳,較少直接作為餐桌上的豌豆料理主角。有時其乾燥種子也會用來製作澱粉或特定加工品。在談論豌豆種植時,麻豌豆扮演著改良土壤的重要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