榴槤愛好者必看!從品種、產季到功效禁忌與甜點做法,一次掌握價格趨勢

榴槤愛好者必看!從品種、產季到功效禁忌與甜點做法,一次掌握價格趨勢 post thumbnail image

我是小葉,一個整天跟食材較勁的營養師。每次看到有人對榴槤又愛又怕——愛它的濃郁,怕它的熱量;迷戀它的口感,卻擔心吃完上火——就覺得這顆「果王」實在很委屈!其實,榴槤的營養價值超乎想像,關鍵在怎麼吃、何時吃、和誰搭配吃。這篇文章,我想用營養師的專業和吃貨的靈魂,帶你破解榴槤的迷思:從挑選訣竅、黃金食用時機,到「榴槤配牛奶真的會致命嗎?」的科學解答。無論你是狂熱的榴槤控,還是猶豫要不要嘗試的新手,這裡都有讓你和榴槤和平共處的小心機!

榴蓮品種

走進臺灣的水果行或是高檔超市,架上那些標著不同名號的榴槤,常常讓人看得眼花撩亂。你知道嗎?全世界其實有超過兩百種榴槤,但真正在市場上流通、有經濟價值的,主要還是那幾個「明星品種」。搞懂這些榴蓮品種的特點,絕對是你挑到心頭好的第一步!
榴蓮品種

先聊聊最夯的「貓山王」(Musang King / Mao Shan Wang),這個來自馬來西亞的品種,簡直就是榴槤界的LV。它的果肉是那種很漂亮的金黃色,質地嘛… 入口綿密得不得了,像頂級奶油在你嘴裡化開一樣。味道層次超級豐富,甜中帶著點優雅的苦味回甘,香氣濃烈又持久,難怪是許多老饕心中的第一名!不過它的榴槤價格嘛… 嗯,你懂的,通常也是最「高貴」的那一檔。(錢包要準備好就是了!)而且因為是馬來西亞特有品種,進口到臺灣受到法規限制,要吃正港的帶殼貓山王,可能得親自跑一趟馬來西亞才過癮,不然就只能買冷凍果肉了。

接著上場的是「金枕頭」(Mon Thong),這個泰國來的主力軍,在臺灣市場佔有率超高!它的外型很可愛,圓滾滾的像個大枕頭(所以名字是這麼來的吧?)。果肉顏色偏淡黃或奶白,口感比較厚實,甜度高但味道相對溫和,那股「臭」味也沒貓山王那麼衝。對於剛接觸榴槤的新手來說,金枕頭絕對是友善度滿分的入門款。加上產量大,榴槤價格通常比較親民,CP值很高。更棒的是,泰國的榴槤產季比較長,供應相對穩定,不怕吃不到。

台灣常見榴槤品種特色比較表 口感質地 風味特色 香氣強度 價格帶 主要產地
猫山王 (Musang King) 極致綿密細膩,如奶油般 濃郁複雜,甜中帶明顯苦甘 ★★★★★ (非常強烈持久) $$$$ (最高) 馬來西亞
金枕頭 (Mon Thong) 厚實飽滿,略帶纖維感 香甜溫和,苦味極低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$$ (中等) 泰國
青尼 (Chanee) 軟糯濕潤 甜度高,略帶酒香 ★★★★☆ (強烈) $ (較低) 泰國
甲侖 (Kanyao / Long Stalk) 軟滑細緻 甜味純淨優雅,香氣細緻 ★★☆☆☆ (溫和) $$$ (中高) 泰國
蘇丹王 (D24) 厚實略帶黏性 乳脂味明顯,甜中帶微苦 ★★★★☆ (強烈) $$$ (中高) 馬來西亞

還有「青尼」(Chanee),也是泰國常見品種。它的果肉顏色偏黃,比較溼潤軟糯,甜度很高,有些人會覺得它帶點微微的酒香(很有趣吧?)。榴槤價格通常蠻可愛的,算是經濟實惠的選擇。不過我個人覺得它纖維感稍微明顯一點點,口感沒那麼極致細膩。再來是「甲侖」(Kanyao / Long Stalk),這個品種在泰國被視為珍品哦!它的果柄特別長,果肉質地非常細緻滑順,甜味純淨高雅,香氣反而比較含蓄內斂,不是那種撲鼻而來的濃烈型。因為產量少,榴槤價格自然也不便宜。最後是「蘇丹王」(D24),馬來西亞的經典款啦!乳脂味很鮮明,口感厚實帶點黏稠感,甜中帶點微苦,香氣也非常濃郁,是很多榴槤愛好者的心頭好,榴槤價格比貓山王親和一些。
榴槤產季

挑選榴蓮品種時,真不能只看價格高低。想想自己喜歡什麼口感?是極致綿密,還是帶點嚼勁? 口味呢?偏好甜美溫和派,還是層次豐富帶點苦甘的?香氣接受度如何?新手通常建議從金枕頭或青尼入門比較安全。真的,別一上來就挑戰貓山王那種濃烈型的,可能會嚇到。多試試不同品種,才能找到你的本命榴槤!畢竟每種榴蓮品種都有獨特的魅力。

榴槤產季

想吃好榴槤?光會挑品種還不夠,「時機」太重要了!這就是我們要談的榴槤產季。你知道嗎?榴槤不是一年四季都乖乖躺在那邊等你買的,它有自己很明確的成熟期,而且不同國家、不同品種,時間還差很多!錯過就得再等一年,那種煎熬… 懂的都懂。
榴槤的功效與禁忌

泰國,作為臺灣榴槤進口的大宗來源,它的榴槤產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四月到十月 這段期間。其中,五月到八月 是盛產高峰期,這時市場上金枕頭、青尼、甲侖等品種大量現身,選擇多,榴槤價格也相對穩定一點(雖然還是貴啦)。馬來西亞的榴槤產季就比較複雜了,分成東、西海岸,各有主產季:

  • 西海岸(像是檳城、怡保這些地方): 大约在 六月到八月 是高峰期。
  • 東海岸(彭亨、柔佛一帶): 则是在 十二月到隔年二月 左右盛产。

馬來西亞有個特色,就是他們推崇「樹上熟、自然落果」的榴槤。這跟泰國那種人工採摘、催熟的方式很不一樣。樹上熟的榴槤,味道真的更濃郁、更飽滿,香氣層次也更豐富。但代價就是保鮮期超短!不適合長途運輸。所以想吃到最正港的馬來西亞貓山王、蘇丹王,很多時候只能買冷凍果肉,或是親自去當地品嚐(順便旅遊也不錯)。想掌握最新鮮的榴槤產季動態?最好的方法是 鎖定幾家你信任的優質水果商。他們通常跟產地聯繫緊密,會第一時間預告各品種到貨時間。現在很多水果行或電商平臺也會在產季預告,甚至開放預售。提前關注才不會錯過心頭好。
榴蓮甜點

臺灣本地其實也有零星嘗試種植榴槤,像是屏東、臺東這些比較熱的地方。不過真的還在試驗階段啦,規模很小,產量非常有限,而且品質和風味還在摸索中。想吃到臺灣本土產的榴槤?目前真的要看運氣,榴槤價格也相當高。所以主要還是依賴進口啦。知道榴槤產季真的很關鍵。盛產期的果子品質普遍較好,風味足,選擇也多。反季節雖然偶爾也有零星進口,但榴槤價格通常貴得嚇人,而且品質穩定性差很多,踩雷幾率高。想省錢又吃到好貨?乖乖等產季吧!

榴槤的功效與禁忌

好啦,講完怎麼挑、什麼時候吃,我們營養師最關心的重點來了:榴槤的功效與禁忌!這就是享受美味的同時,如何兼顧身體的智慧了。每次看到客戶捧著一盒榴槤,眼神既渴望又充滿罪惡感的樣子,就覺得好笑又可愛。其實榴槤真的沒那麼可怕,關鍵在於「懂它」和「適量」。
榴槤價格

先说说它厉害的地方吧!

  • 能量加油站: 榴槤的熱量確實不低(每100公克果肉大約150大卡),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含量也高。所以運動後需要快速補充能量,或者熬夜工作精神不濟時,吃一小塊榴槤效果挺好的,比亂吃垃圾食物健康太多了。
  • 膳食纤维帮手: 它的膳食纖維含量豐富,對促進腸道蠕動、幫助排便很有幫助。現代人普遍纖維吃不夠,適量吃榴槤也能補充一點。記得要多喝水,纖維才能發揮作用!
  • 矿物质宝库: 榴槤含有蠻多的鉀(對維持體液平衡、心臟功能很重要)和鎂(參與能量代謝、肌肉放鬆)。運動量大、容易抽筋的人,適量吃點有幫助。
  • 维生素贡献者: 特別是維生素C(抗氧化、增強免疫力)和B群(特別是B1、B6,對能量代謝、神經系統有益)。雖然含量不像柑橘類或深綠色蔬菜那麼頂尖,但在水果裡算是貢獻度不錯的。
  • 植化素守护: 和其他蔬果一樣,榴槤也含有一些抗氧化植化素(像類黃酮),有助於對抗自由基傷害。很多人說榴槤很「補」,大概跟它豐富的營養素和能量有關。產後或病後需要補充體力,只要沒有禁忌症,適量吃一點榴槤的確有幫助。

但是!但是!但是! 重點來了,榴槤的功效與禁忌是一體兩面,下面這些人真的要特別注意:
榴蓮品種

  • 糖尿病友: 這個真的要畫重點!榴槤的升糖指數(GI值)不算低,糖分含量又高,對血糖控制挑戰很大。糖友們如果真的很想嘗一點點味道,務必嚴格控制份量(可能就一小房),並且最好在飯後血糖穩定時吃,同時要密切監測血糖變化。千萬不能貪嘴!
  • 慢性肾病友: 榴槤含鉀量高。腎臟功能不好的人,排鉀能力下降,吃太多榴槤容易導致血鉀過高,非常危險。
  • 体重管理者: 熱量炸彈不是叫假的啊!一小碗榴槤肉(約200克)熱量就近300大卡,相當於一碗白飯了。想減肥或維持體重,真的要淺嘗輒止,把它當作「點心」而非飯後水果來吃。
  • 心血管疾病患者(特别是高血脂): 榴槤含有一定量的脂肪(雖然是不飽和脂肪為主),且整體熱量高,過量攝取對血脂控制不利。
  • 容易上火体质者: 中醫觀點認為榴槤性熱,體質燥熱的人吃過量可能容易口乾舌燥、長痘痘、甚至便秘或流鼻血。搭配一些涼性食物(如山竹)一起食用,據說是傳統解熱的吃法(效果因人而異啦)。
  • 酒精爱好者注意! 民間有「榴槤配酒有害」的說法。雖然科學證據沒有直接指出非常嚴重的後果,但兩者都屬於高熱量、可能增加代謝負擔的食物/飲料。吃榴槤時大量飲酒,絕對會增加身體負擔(尤其是肝臟),也可能更容易引發燥熱不適感。還是錯開吃比較好。

记住!享受美味的黄金法则就是「适量」。 即使身體健康,一次吃一大顆榴槤也絕對不聰明。建議一次攝取量控制在 1-2房 果肉(大約80-150克)就足夠了。下次當你大啖榴槤前,花幾秒鐘想想這些榴槤的功效與禁忌,才能吃得開心又沒負擔!

榴蓮甜點

如果你跟我一樣,雖然愛榴槤,但有時也覺得單吃果肉有點太濃烈、太heavy?沒關係,榴蓮甜點的世界超級精彩!它能滿足你對榴槤的渴望,又能帶來全新的口感和風味體驗,而且選擇多到不行。老實說,有些榴蓮甜點的創意和美味程度,真的讓人驚豔,甚至超越單吃果肉呢!
榴槤產季

来看看现在市面上有哪些人气爆棚的榴槤甜点吧:

  • 榴槤千層蛋糕 這個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!一層層薄如紙的班戟皮,夾著滿滿的榴槤奶油餡。每一口都兼具蛋皮的柔軟和榴槤餡的香濃,超級滿足。重點是什麼?它把榴槤那股沖鼻的氣味轉化得比較溫和優雅,連原本不太敢吃榴槤的朋友都能接受(我試過,真的有效!)。
  • 榴槤泡芙/榴槤大福: 泡芙酥脆的外殼,或是大福那Q彈的麻糬皮,包裹著冰涼滑順的榴槤卡士達醬或新鮮榴槤果肉泥。一口咬下去,內餡爆漿的感覺實在太爽了!口感對比超有趣。冷藏後更好吃。
  • 榴槤起司塔/蛋塔: 香酥的塔皮,搭配榴槤和奶油奶酪融合的濃滑餡料。榴槤的濃香和奶酪的微酸鹹意外地搭,吃起來風味更有層次,沒那麼甜膩。我個人很愛這一款。
  • 榴槤冰淇淋/冰沙: 炎炎夏日的最佳救贖!榴槤做成冰淇淋或冰沙,那股獨特的香氣和冰涼感結合,簡直是絕配。綿密的口感,吃起來超級消暑又過癮。很多店家會加入椰奶或西米露,增添南洋風味。
  • 榴槤布丁/奶酪: 口感超級細膩滑順的那種。濃郁的榴槤果泥融入牛奶或椰奶布丁中,每一口都像在吃固態的榴槤奶昔,香氣十足又入口即化。小朋友通常也很喜歡這種口感。
  • 榴槤麻糬捲/瑞士捲: 柔軟的蛋糕體卷著厚厚的榴槤鮮奶油餡。蛋糕的蛋香和輕柔質地,剛好中和了榴槤餡的濃郁,吃起來比較沒有負擔,而且方便攜帶分享。
榴槤的功效與禁忌

自己在家动手做其實也沒想像中難!最簡單的入門款:

  1. 榴槤果肉切小塊或壓成泥 (新鮮的或冷凍解凍的都可以)。
  2. 淋上一點點椰奶或煉乳(增加滑順度和風味層次,也能稍微緩和強烈氣味)。
  3. 攪拌均勻。
  4. 直接吃,或當成抹醬塗在吐司、蘇打餅上,甚至淋在香草冰淇淋上!簡單快速又美味。

挑选市售榴槤甜点的小秘诀:
榴蓮甜點

  1. 看成分: 選購時,眼睛睜大點,仔細看一下成分標示。優先選 「榴槤果肉」或「榴槤泥」 排在成分表前面的產品(含量較高)。儘量避免選那些只寫「榴槤香料」或「榴槤調味醬」的,味道和香氣差很多。
  2. 问产地: 大膽問店家用的是哪種榴蓮品種?金枕頭?貓山王?品種不同,風味和價格差很大。用貓山王做的甜點,通常風味更濃郁,當然榴槤價格也更高。有些店家會混合不同品種來平衡風味和成本。
  3. 尝新鲜: 甜點通常強調新鮮製作。注意保存條件和保質期。特別像泡芙、大福這類有鮮奶油餡的,一定要冷藏且儘快吃完。
  4. 注意热量陷阱: 這個要劃重點!榴蓮甜點通常不只是榴槤本身的糖分和熱量,還加入了大量的奶油、糖、麵粉等等。一小塊千層蛋糕的熱量可能就超過400-500大卡!吃的時候千萬要 控制份量 ,別被美味衝昏頭。

最后一点个人真实感受: 有些标榜「猫山王」的甜點,吃起來卻平淡無奇,價格還貴得離譜(那種真的很想翻白眼)。碰到這種情況,真的不如自己買冷凍果泥回來,簡單加點椰奶或做成冰淇淋,反而又香又濃又省錢!所以啊,挑選榴蓮甜點,別光看名氣和宣傳,實際嘗過、比較過,找到真正用料實在、符合自己口味的店家或做法最重要。

榴槤價格

終於要面對這個既現實又心痛的話題了:榴槤價格!每次站在水果攤前,看著那渾身是刺的「果王」,再看看它的標價牌,心裡是不是也跟我一樣默默倒抽一口氣?「怎麼又漲價了啦!」這應該是很多榴槤愛好者的共同心聲吧?沒辦法,誰叫我們愛這一味呢?瞭解價格背後的故事,或許能讓掏錢的時候… 稍微釋懷一點?(至少知道錢花去哪裡了嘛!)
榴槤價格

到底是哪些原因让榴槤价格居高不下?甚至常常波动得像股票一样?

  • 品种身价大不同: 這個絕對是榴槤價格的決定性因素!前面提到的品種差異,直接反映在錢包上。馬來西亞的貓山王(Musang King),長期佔據金字塔頂端,價格往往是泰國金枕頭的兩倍甚至更多(進口到臺灣的價格更驚人)。泰國的甲侖(Kanyao)也因為稀有且風味細膩,價格不菲。相對的,產量大的金枕頭、青尼,就比較親民一些。下次買的時候,先問問是哪個榴蓮品種,心裡就有個底了。
  • 产季与供需法则: 榴槤產季的影響力超級大!在盛產高峰期(像泰國五到八月),大量榴槤湧入市場,選擇多,價格自然會平穩甚至下滑一點點(真的只有一點點啦)。但到了產季頭尾(如泰國四月初或十月尾),或非主產國(如馬來西亞淡季),供應量稀少,那價格就會像坐火箭一樣飆升。想買貓山王?對不起,馬來西亞的主要產季窗口就那麼幾個月(東西海岸還不一樣),過了就要等明年,榴槤價格怎麼可能不高?
  • 等级与品质把关: 同樣是貓山王或金枕頭,也有分等級的!這影響到果肉的飽滿度、熟成度、有沒有損傷或蟲害。等級高的(A果、特選果),顆顆飽滿、幹包黃肉,價格自然更高。等級普通的,可能果肉較少、纖維較粗,價格就便宜些。有些店家會分等級賣,讓你自己選。
榴蓮品種
  • 产地直送 vs. 层层转手: 榴槤從東南亞的樹上到你家餐桌,中間要經過多少關卡?產地收購商、出口商、國際海運/空運、進口商、批發商、大盤、中盤,最後才到水果行或超市。每轉一手,成本就加上去一層(包含運費、關稅、管銷費用、損耗等)。如果能找到直接跟進口商合作或自己進口的店家,少掉中間環節,價格通常會比較有競爭力(像一些網絡團購或專營店)。
  • 运输与保鲜成本: 榴槤是個嬌貴的水果!要保鮮、要快速運輸。冷凍果肉需要全程冷鏈,空運新鮮帶殼榴槤(特別是泰國允許的品種)成本更是高昂。這些運輸和保鮮的錢,最終都會反映在零售榴槤價格上。
  • 市场炒作与品牌效应: 不可否認,榴槤市場的熱度也帶來炒作空間。某些品種(特別是貓山王)被過度追捧,加上一些品牌包裝營銷,都可能推高價格。有時候價格高,不一定完全反映在品質上,而是品牌溢價的結果。
台灣市場榴槤價格參考區間 (帶殼/公斤) 泰國產季高峰價 泰國產季頭尾價 馬來西亞產季價 非產季/稀少品種價 等級影響
泰國 金枕頭 NT$80 – NT$130 NT$120 – NT$180+ NT$150 – NT$220+ A果可能貴NT$20-40/kg
泰國 青尼 NT$70 – NT$110 NT$100 – NT$150+ NT$130 – NT$180+ 影響較小
泰國 甲侖 NT$150 – NT$250+ NT$200 – NT$350+ 極稀少,價格波動大 影響顯著
馬來西亞 貓山王 (冷凍果肉) NT$700 – NT$1200/kg NT$800 – NT$1400+ A果、特選果價更高
馬來西亞 蘇丹王/D24 (冷凍果肉) NT$400 – NT$700/kg NT$500 – NT$800+ 影響顯著
台灣本土榴槤 (極稀少) NT$1000 – NT$2000+ 極高

(注:以上价格为2024年中的市场观察概略区间,实际售价会因店家、购买量、年份气候、国际运费波动等因素而有差异,仅供参考。)

聰明買榴槤的小訣竅:

  1. 緊盯產季: 最省錢又保證品質的方法,就是在主 榴槤產季(泰國5-8月)購買當季盛產的品種(如金枕頭、青尼)。這時價格最合理,選擇最多。
  2. 善用冷凍果肉: 對於馬來西亞品種(貓山王、D24),購買冷凍果肉通常是 更實際且品質穩定 的選擇。價格雖然仍高,但比起有時空運來台的少量帶殼鮮果,反而可能更划算且更能吃到正宗風味。冷凍技術好的品牌,解凍後風味流失很少。
  3. 比價不吃虧: 多跑幾家店、多看看網路評價和價格。傳統市場、水果專賣店、量販店、電商平台甚至團購群組,價格可能差不少。注意標示的品種和等級。
  4. 考慮果肉率: 買帶殼榴槤有點像在賭博(殼重佔比高)。挑選時注意形狀要飽滿圓潤,刺要粗壯疏鬆,搖起來有點果肉晃動感(表示離殼了),蒂頭看起來要新鮮。這些小技巧能提高買到果肉豐滿的機率,比較不會「買殼送空氣」。
  5. 適量購買: 榴槤熱量高,保存期限又短(帶殼未開的冷藏約3-5天,開封後果肉建議1-2天吃完)。別因為便宜就一次買一大堆,吃不完壞掉反而浪費錢。
  6. 榴槤產季

坦白講… 每次看到新聞說「今年榴槤大豐收,價格下跌」,我都滿心期待跑去水果攤,結果… 價格還是讓我的心揪了一下。豐收歸豐收,國際運費、管銷成本這些固定開銷擺在那邊,價格要「有感」下跌真的很難啦!想吃?就只能接受它本來就是高級水果的事實,然後 挑對時間、選對管道、買適量 來犒賞自己吧!

如果你想了解跟多榴蓮千層蛋糕的做法,可仔細閱讀:榴槤蛋糕|超詳細榴槤蛋糕做法教學,網友激推榴槤蛋糕推薦清單。

Q&A時間:營養師來解惑

最後整理兩個大家最常問的問題,幫大家解除心中疑惑:

吃榴蓮有什麼好處?

就像前面在讲 榴槤的功效與禁忌 时提到的,适量吃榴槤确实有它的优点:

  • 快速补充能量: 運動完或很累的時候,一小塊就能幫你恢復體力(主要因為它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)。
  • 提供膳食纤维: 幫助腸道蠕動順暢,記得要搭配足夠水分。
  • 富含矿物质钾和镁: 鉀對心臟健康和血壓調節有幫助,鎂則參與能量代謝、放鬆肌肉神經(對緩解抽筋可能有幫助)。
  • 提供维生素C和B群: 維生素C抗氧化、增強免疫力;B群(特別是B1、B6)對維持神經功能和能量轉換很重要。
  • 含有抗氧化植化素: 對抗自由基傷害。
  • 传统视为滋补: 產後、病後體虛需要補充熱量和營養時,適量食用可能有幫助。

不過,好處再多都不能忘記 「適量」 這個前提!把它當作美味又營養的「點心」,而不是當飯吃就對了。

什麼人不能吃榴蓮?

这部分在 榴槤的功效與禁忌 也强调过,这些人真的要特别小心或避免:

  • 糖尿病友: 血糖容易失控,務必嚴格限制份量並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食用,吃完要監測血糖。
  • 慢性肾病友(特别是肾功能不佳者): 高鉀風險,請務必諮詢醫師或營養師,通常建議避免。
  • 体重过重或正在控制体重者: 高熱量、高糖分是減重大敵,淺嘗即止(可能就1小塊)。
  • 心血管疾病患者(尤其高血脂控制不佳者): 需注意整體熱量和脂肪攝取量,不宜過量。
  • 体质燥热易上火者: 中醫觀點認為榴槤性熱,過量食用可能導致口乾舌燥、便秘、長痘痘等問題。
  • 对榴槤过敏者: 雖然少見,但若食用後出現皮膚瘙癢、紅腫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應立即停止食用並就醫。
關於作者:

我是小葉,一個整天跟食材較勁的營養師。說實話,當初考營養師執照時沒想到會變成現在這樣,整天在菜市場跟攤販吵架。上次為了證明空心菜真的比菠菜含鐵量高,差點跟賣菜阿姨打起來。

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寫這個部落格。其實很簡單,我受不了網路上那些亂七八糟的飲食謠言。什麼吃香蕉會胖、喝牛奶會致癌,看到這些我就頭痛。記得有次我姪女問我能不能用檸檬水減肥,我當場把她冰箱裡的檸檬全拿來做泰式涼拌海鮮。

我特別喜歡研究台灣在地食材。你知道嘉義的牛番茄跟屏東的吃起來不一樣嗎?我花三個月時間跑遍全台產地,最後得出結論:屏東的比較甜,適合做沙拉;嘉義的酸味明顯,煮羅宋湯剛好。這個結論讓我胖了五公斤,因為那段時間天天喝湯。

最討厭有人問「吃這個會不會瘦」。拜託,要是某種食物吃下去就能瘦,全世界早就沒胖子了。我媽就是這種人,每次看我吃東西就要問熱量多少。去年過年我故意在她面前連吃三碗豬油拌飯,氣得她一個月不跟我說話。

工作室冰箱永遠塞滿奇怪的東西。上個月做的實驗是比較不同發酵程度的泡菜,結果整層樓都知道我在做實驗。對面阿婆還以為我在研製生化武器。最近迷上用氣炸鍋做各種詭異料理,前天的傑作是氣炸苦瓜,難吃得我直接倒掉。

為什麼要分享這些?因為我覺得食物就該是快樂的事。與其算計每一卡路里,不如學會怎麼把紅蘿蔔煮得好吃。至少這樣小朋友不會看到蔬菜就逃跑。我外甥就是這樣,自從我教他媽媽把花椰菜切小塊混進絞肉裡,他現在天天吵著要吃「綠綠的肉丸」。

寫部落格最開心是收到讀者試做我的食譜。雖然有人把麻油雞煮成焦炭,但至少他們嘗試了。下個目標是想辦法讓秋葵吃起來不黏糊,已經失敗十二次了。要是成功,應該可以去申請諾貝爾獎吧?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